案例分享
首頁 > 新聞資訊 > 案例分享

說說區塊鏈是怎麼賺錢的

更新时间:2018-03-24 15:05:03   浏览次数:1239

“區塊鏈思維”這個詞可能會跟“互聯網思維”一樣,成為某種潮流。今天我們並沒有覺得“互聯網思維”有什麼不妥,聽了一些類似羅輯思維之類說法,感覺好像挺有道理,認知得到了全面的更新換代,這種狀況也就是俗稱的“被洗腦了”。其實,我更願意用“玩法”來表述這些新事物背後的邏輯,我們人本來就喜新厭舊,喜歡變換玩法,這樣表述是很符合人性的。

 

區塊鏈的玩法,跟互聯網專案有很大不同。舉一個例子,我們知道乙太坊是很成功的區塊鏈項目,它提供了支撐1000種權杖的平臺,這些權杖的市值已經達到數千億美元,但是它一分錢都沒有收到(權杖發行是免費用它的平臺的),那麼還套用公司運營、盈利模型去理解它,是會對不上號的。你能想像,一個互聯網公司開發了一個平臺,平臺上面的內容都價值數千億美元了,但是,它一分錢都沒有收到?淘寶、京東都賣出去幾萬億的產品了,馬雲和劉強東還騎自行車上班,每月工資三千,你能想像到嗎?這種事情在區塊鏈領域發生了。乙太坊專案啟動募集了1800萬美元資金(當時募集的比特幣的市值,可能有一點誤差),雖然沒有註冊公司,但是也弄了一個基金會(姑且認為跟公司是一樣的,只是治理結構不同)。這個基金會到今天為止沒有任何收入。在沒有任何收入的情況下,今天我們看基金會的帳目,竟然還有一億美元。這裡面發生了什麼事情?乙太坊基金會募集了啟動資金的同時,給自己留了1000萬乙太幣。它第一步把募集資金花掉了(給開發人員發工資),開發出了正式版本之後,乙太幣升值,它接著花乙太幣,花掉了900萬個,剩100萬個(粗略計算,實際沒那麼多);到這一步,乙太坊大獲成功,剩下的100萬個乙太幣估值1億美元。表面看它只花錢,沒有任何收入,結果手上的錢增加了,接下來它還是繼續花錢,一樣沒有收入(盈利模式)。這就是區塊鏈的一種玩法。比特幣的情況比這個還更複雜,玩法更深邃,我暫不講它。

 

區塊鏈的幣、通證、權杖,其實都是憑空生出來的“錢”,以前是我創造一個價值,然後拿出去賣錢,現在是我先把“錢”印出來,然後再把價值捆綁在“錢”上,最終結果其實是一樣的,但邏輯玩法上徹底變了。假如我創造一個區塊鏈項目,創造出來後,它就不屬於我了,我怎麼從中盈利呢?一,要創造價值,二,我要跟其他用戶一起去搶奪權杖。這個權杖流轉起來之後,在不同的人手裡面流動,如果持有權杖的絕大部分人都是捂幣,等待躺著發財,那麼可以預見這個權杖價值=0,如果流轉到的用戶手上,大部分用戶都能貢獻出自己的價值附加到權杖上面,那麼權杖就會很值錢。這個邏輯是不是新的?我提出一個原型思想,如果它可行性很高,切實解決問題,有實際生產價值,那麼就會有人認可,認可度高的人會去奪取權杖(低價介入),貢獻並注入價值(介入生產),認可度低的人,即使拿到權杖,他也會扔掉進入市場流轉。隨著權杖的不斷流轉,有兩個方向,一是淨流入不創造價值的人手上,二是淨流入創造價值的人手上,前者會導致權杖貶值,然後逼著持有者拋出;後者會導致權杖升值,也會逼著持有者拋出。完全是動態的轉化,但區塊鏈也會有馬太效應,就是我們會看到一些玩法不對路的權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度,奔著歸零的節奏去。

 

以前比特幣為什麼發展起來,因為第一批拿到權杖的人,認可度很高,而且本身都是有一定水準的技術人員,因此他們很快給比特幣注入價值(這個項目至少灌注了數千名專業技術人員的心血),不斷地開發完善、推廣,切實滿足了一些場景的使用需求,解決痛點,並吸引更高層次的人參與(一流人才吸引一流人才,二流人才會招進來很多三流人才),同時進行權杖(比特幣)搶奪,進一步推高它的價值

 

區塊鏈的玩法,先印“錢”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印錢的發起者,以為自己偷偷留了一大批沒人知道是很幼稚的,是很傻逼的。這種錢你隨便印100000萬億,乾脆全部留給自己,跟冥幣沒有差別。不要說預留10%,就是1%,都會直接嚴重打擊後期權杖搶奪者的積極性,或者說,任何預留,都是過濾高水準用戶的利器,傻逼吸引傻逼。所以除非你一開始就是以騙傻子為目的,否則預留是有問題的。中本聰本人挖了第一個比特幣塊,得到50個比特幣,然後第二個塊開始,就是公平公開的挖礦,這是區塊鏈玩法的第一個標準。後來其他模仿專案就有預留了,包括乙太坊,但是要注意,乙太坊先給我們show了一把技術(比如自動化ICO,無需有人手動收集募集款項,自動轉化比特幣位址為乙太坊位址),提供了開創性的技術實現論證,認籌的人有8000多人,這批初始認籌者,能看明白乙太坊的潛質還是很有水準的(當時是大熊市)。然後,後來就玩壞了。這是我要指出的,區塊鏈玩法,啟動時無預留才是最好的。所以第二個標準,假如要搞預留,必須show技術,技術要夠炫,說服力強,而且最好是不懂技術的人看不懂,這樣確保認籌的第一批用戶不是小白(無法給權杖提供價值注入)。前一段時間我試用了某些區塊鏈內容激勵平臺,因為設計不當,首先把尾部人群挑逗起來,各種貼吧審美的內容氾濫,然後一群沒有工作的無業流民,在上面天天刷贊,賺幣,為了幾十塊錢發一些腦殘文章。畫面太美,不忍直視。那種蠻荒的感覺就像回到了二十年前的互聯網。

 

如上所述,區塊鏈玩法也好,區塊鏈思維也好,有什麼具體的經濟前景,仍然在於其價值的發現,價值的發現從思想原型的建立,治理結構的設計、到產品的開發,使用的論證,用戶的認可,經濟價值的體現,完成一個完整的價值視覺化閉環。今天我們能夠切實體會到互聯網的價值,並且認為它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它已經完成了價值視覺化的閉環,而走完這個閉環整整用了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