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
首頁 > 新聞資訊 > 案例分享

順豐上市,除了千億富豪的誕生,還有什麼?

更新时间:2017-03-23 22:56:56   浏览次数:1085

王衛食言了。快遞江湖,若順豐稱第二,怕無人敢稱第一。這間創立23年的的企業,如今上市了。

 

順豐自營運開始,就少有依靠外界,多是自食其力,邁過資金難關。但面臨利潤微薄,前有勁敵、後有新秀,行業之火燃燒至資本市場的江湖之爭,順豐也逃不過資本的魔力,向資本市場“折腰”。繼申通、圓通分別借殼艾迪西、大楊創世,曲線搶佔A股市場席位後,堅持不圈錢的順豐,也按耐不住,宣佈擁抱資本市場。

 

在2017年02月18日,順豐發佈的上市輔導公告稱,順豐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擬在國內證券市場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目前正接受上市輔導。而行業對此翹首以待。王衛與順豐的“身價”無疑將水漲船高。行業估計,若上市後,順豐估值或達千億元級別,而持股約達75%的王衛,恐將超過李彥宏、許家印等知名富豪,入列中國千億富豪榜之列。

 

但是就在5年前,王衛還曾信誓旦旦,我不上市。彼時,王衛為何能夠如此自信?順豐又為何少有引入外部投資?靠自己養大自己,不容易。2011年談及是否上市時,王衛的原話是,“上市的好處無非是圈錢,獲得發展企業所需的資金。順豐也缺錢,但是順豐不能為了錢而上市。上市後,企業就變成一個賺錢的機器,每天股價的變動都牽動著企業的神經,對企業管理層的管理是不利的。我做企業,是想讓企業長期地發展,讓一批人得到有尊嚴的生活。上市的話,環境將不一樣了,你要為股民負責,你要保證股票不斷上漲,利潤將成為企業存在的唯一目的。這樣,企業將變得很浮躁,和當今社會一樣的浮躁......

 

順豐成立於1993年,如今已是家喻戶曉,備受用戶信賴的快遞領軍企業。截至目前,順豐已擁有近34萬名員工,1.6萬台運輸車輛、19架自有全貨機及遍佈中國內地,以及12260多個營業網點。2014年順豐營業額達到406億元,市場佔有率已超20%。在2002年之前,順豐嚴格地把旗下所有業務控制在華南範圍以內。2004年底,順豐才設立市場部門,進入快速發展期。兩年後,順豐的速遞服務網路已經覆蓋國內20多個省及直轄市,101個地級市。除了自身盈利所提供的資金支援,銀行借貸成為其主要的資金來源之一。港媒曾報導,伴隨著順豐版圖的持續擴張,自2004年起,王衛先後9次將物業或商展抵押給銀行,以此獲得現金到國內開設網點。2005年更是將整間公司按揭給中銀,只為了獲取420萬元的金額,待獲得利潤後再將物業贖回。

 

搭乘互聯網之風,快遞行業在我國迅猛發展,成為值得投資的價值窪地。2004年順豐的銷售額達到13億元;2010年,銷售額已經達到120億元,年平均增長率50%,利潤率30%;2013年,順豐年淨利潤約12億人民幣;2014年營業額超過400億元。事實上,國內外商界、投資界早就對順豐“垂涎已久”。坊間早就有傳聞,早在2004年,國際巨頭聯邦快遞曾希望以40-50億元的價格收購順豐,但是被王衛拒絕了。順豐更是被諸多PE、VC所“追求”。在《創業家》2011年發表的《尋找順豐創始人王衛:低調到神秘的快遞巨頭》一文中曾有這樣的描述:一位諮詢公司的董事長甚至透露說,包括花旗銀行在內的很多美國投資商曾經找到他,希望他能夠撮合注資順豐的交易,一旦成交,將付給他1000萬美元的傭金。順豐官方微博曾於2012年9月公開承認,“一直以來都有資本找順豐洽談,但順豐並未與任何資本簽訂任何協議。”

 

自1993年至2013年,二十年之間,順豐的崛起與發展,資金源自於自身的盈利和銀行借貸,因此業內有這樣一句話“順豐不差錢。”事實上,這也和王衛的經營策略有關。順豐走的是輕資產路線,而其所掙得錢均投入資訊系統、運轉設備和服務中心。但公司的經營自2013年開始有了明顯變化,這家快遞公司開始向重資產轉型。2013年三大戰略投資機構進駐順豐,一時成為媒體、行業炒作的焦點。當時,順豐出讓25%的股權給元禾控股、招商局集團和中信資本,此三大投資機構按照25倍的市盈率,共出資80億元。

 

彼時,順豐引入三大投資者的原因是,企業需要快速擴張。“過去中轉場多是我們租來的,”順豐副總裁王立順在2013年8月接受《中國經營報》採訪時坦言,土地集約化的要求令順豐的租金成本越來越高,而自購卻需要大量的資金,“對於這些重資產的掌握,有錢就能發展得快一點,沒錢就要落後了。”除了用於購置土地擴張中轉場和航空樞紐,融資還將用於採購自動化系統和自動化設備。事實上,2013年所投的80億元用來繼續鞏固並拓展順豐核心資源,如資訊系統、中轉環節(場地、設備、車輛和運力)、航空樞紐、電商、物流倉儲設施等。

值得一提的是,王衛之所以選擇上述三大投資商,是因為他一度強調說:“他們不逼著我上市。”按照王立順的解釋,是基於雙方對業務的理解、未來發展的理念和戰略方面的共識,以及是否有助於順豐充分發揮在服務、管理、管道、研發等綜合佈局的優勢。可以看出,對於順豐,三大投資商是基於業務合作的戰略性投資。

 

一個人,一個企業,怎麼可能和資本、行業對抗?

勞動密集、技術密集和資金密集,中國快遞行業的三大特質愈加凸顯。前兩大行業特質正在逼迫王衛收回當初不上市的誓言。比如,誰又是順豐的核心資產,就是一個一個的快遞員,順豐有34萬名員工。但快遞件均收入正逐年下滑,人工成本正在增加,據瞭解順豐快遞員的收入又居於行業領先水準。從2005年快遞件均收入已從27.7元/件降至2015年的13元左右,中金公司資料顯示,行業毛利率已從2007年約30%的水準下滑至目前5%~10%的水準。無法否認,快遞行業的暴利時代已漸漸遠去,儘管與其他快遞巨頭有所不同,順豐走的是商務和中高端路線,並在其他快遞公司紛紛降價的同時,提價,也不能遏止這一浪潮的襲來。2014年,王衛公開說:“有人問我,在公司轉型過程中遇到的最大難題是什麼?其實在我看來,是在目前公司利潤稀薄的情況下,如何才能在降低前線員工勞動強度的同時又能夠保證其收入甚至提高收入的問題。”

 

與此同時,對於順豐來說,新巨頭的加入、老勇士的奮勇前行,新秀的不斷崛起,都讓快遞這一“江湖”暗藏殺機。先看大型電子商務企業的搶食。阿裡巴巴、京東、蘇甯雲商等,正通過自建物流體系的方式降低對協力廠商物流企業的依賴。阿裡巴巴集團已經在電商物流上以多種方式嘗試,比如在2010年初入股星辰急便等快遞企業。2011年初,其又正式推出“物流寶”,通過接入協力廠商快遞、倉儲的資訊,為賣家提供入庫、發貨、上門攬件等方面的資訊調配服務。2013年5推出菜鳥網路科技有限公司。騰訊也不甘示弱,2015年10月27日,騰訊投資的物流互聯網公司匯通天下正式開啟線下戰略落地的部署,互聯網+物流車隊+金融+高速路平臺”的新生態正式落地。

 

再看其他快遞公司,他們也在“比學趕超”。2015年9月,圓通與美國波音公司簽訂協定,買下15架飛機,自此成為繼順豐、中國郵政EMS之後國內第三家擁有自有飛機的快遞公司。鐘鼎創投的投資經理湯濤專注於物流、快遞的投資。他對36氪說:“儘管順豐與其他物流公司走的是差異化競爭,但業務總交叉,順豐面臨愈加激烈的競爭是不可回避的趨勢。”

還有諸多後起之秀。湯濤告訴36氪,自己從事這一領域的投資已有六、七年的時間。期間已投資五、六個專案,每個專案投資約為幾千萬,其總投資額已有幾億元,而整個鐘鼎創投投資的專案已有二十多個。湯濤說,伴隨著電商的興起,物流行業,尤其是快遞行業越來越熱,投資界非常看好這一領域。更為重要的是,整個快遞行業已經把火燒到了資本市場。此前,中國郵政速遞(EMS)以及韻達快遞幾年前曾經試圖衝擊上市,不過最後未果。

 

現在,為搶佔資本市場的先機,諸多快遞公司採用借殼、赴美上市登錄資本市場。與靜待國內A股IPO來說,顯然前兩種方式耗時更少.2015年12月1日,申通快遞100%股權擬作價169億元借殼艾迪西上市,估值溢價達到7.5倍,成為國內民營快遞第一股。當前,國內資本市場對物流行業頗為歡迎,伴隨著快遞公司規模和營收的發展,其估值也逐年走高。儘管順豐所走的道路是商務和中高端路線,但這位一度走在行業前列的老總,面對行業態勢和自身企業所面臨的發展與轉型,也不得不咽下自己曾經的豪言壯語,主動擁抱中國資本市場。

 

順豐值千億?!

2013年的時候,三家戰略投資者給順豐的估值是300億元。3家機構是以約25倍的市盈率來對順豐投資80億元。現在順豐到底值多少錢?在中國快遞物流諮詢網首席顧問徐勇和投資經理湯濤的眼中,順豐估值能達到千億規模。徐勇告訴36氪:“這取決於順豐的營收、盈利、企業規模以及公司的品牌。”而早在2011年,當時有投資人稱,順豐如果上市的話,市值應該在150億人民幣左右。這還不算溢價的部分。如果算上溢價部分,這個數位就還要再乘以8這意味著,2011年順豐速運的估值在1200億的話,那麼考慮到在過去五年中中國速遞行業均以40%以上的速度成長,那麼順豐速運的估值或達2000億。如果按照速豐速運2000億的估值,則王衛身家1500億左右;若按照1200億的最低估值,也達到894億元。

 

首創證券研究部總經理王劍輝告訴36氪,市場對如同順豐這樣的公司尤為看好,未來還能有30%的增長率。順豐處於行業領頭羊地位,營業收入和利潤位列前茅;相比於其他快遞公司的加盟經營模式,順豐的直營模式,使得總部對網路有強有力的控制;與此同時,該企業股權結構清晰明朗,僅引入了3家戰略投資者;債務債務關係簡單。這一切都將使順豐成為資本市場投資的首選。

 

受制於上市規則的約束,首次IPO,順豐的市盈率可在20倍左右,因為市盈率一旦達到20至25倍,必須做出合理解釋,但誰又能解釋的清呢?王劍輝說,但是一旦上市後,順豐的受歡迎度將取決於資本市場對它的認可度。而順豐將會使得哪些業務上市呢?這要從王衛2014年的一席話談起。2014年王衛在回首過去一年的業務發展時說,“靠出賣勞力搬貨不是順豐的終極宿命”他一直認為,靠出賣勞力搬貨不是順豐的終極宿命,接下來順豐的賺錢模式要從手腳過渡到嘴巴,從體力轉向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