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銀行倒閉的金融案例
一.事件介紹
(一)巴林銀行
巴林銀行1763年創建於倫敦,是英國倫敦城內歷史最久、名聲顯赫的商人銀行集團,素以發展穩健,信譽良好而馳名,其客戶也多為顯貴階層,包括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它是世界首家商業銀行,既為投資者提供資金和有關建議,又像一個“商人”一樣自己做買賣,也像其他商人一樣承擔風險。由於善於變通,富於創新,業務範圍廣泛,巴林銀行很快就在國際金融領域獲得巨大的成功。到1993年底,巴林銀行的全部資產總額為59億英鎊,1994年稅前利潤高達1.5億美元。然而,這一具有233年歷史、在全球範圍內掌控270多億英鎊資產的巴林銀行,竟毀於一個年齡只有28歲的毛頭小子尼克·裡森之手。
(二)裡森其人
裡森於1989年7月10日正式到巴林銀行工作。這之前,他是摩根·斯坦利銀行清算部的一名職員,進入巴林銀行後,他很快爭取到了到印尼分部工作的機會。由於他富有耐心和毅力,善於邏輯推理,能很快地解決以前未能解決許多問題,使工作有了起色。因此,他被視為期貨與期權結算方面的專家,倫敦總部對裡森在印尼的工作相當滿意,並允許可以在海外給他安排一個合適的職務。1992年,巴林總部決定派他到新加坡分行成立期貨與期權交易部門,並出任總經理。
裡森於1992年在新加坡任期貨交易員時,巴林銀行原本有一個“99905”的“錯誤帳號”,專門處理交易過程中因疏忽造成的錯誤。這原是金融體系運作過程中正常的錯誤帳戶。1992年夏天,倫敦總部要求裡森另設立一個“錯誤帳戶”,記錄較小的錯誤,並自行在新加坡處理,以免麻煩倫敦的工作。於是裡森又建立了名為 “88888”的錯誤帳戶。幾周後,倫敦總部又要求用原來的99905的帳戶來與倫敦總部聯繫,但這個已經建立的88888錯誤帳戶,卻沒有被銷掉。開戶表格上注明此帳戶是"新加坡巴林期貨公司的誤差帳戶,只能用於沖銷錯帳,但這個帳戶卻被用來進行交易,甚至成了裡森賠錢的"隱藏所"。裡森通過指使後臺結算操作人員在每天交易結束後和第二天交易開始前,在“88888”帳戶與巴林銀行的其他交易帳戶之間做假賬進行調整,裡森反映在總行其他交易帳戶上的交易始終是盈利的,而把虧損掩蓋在“88888”帳戶上。
二.事件回顧
(一).88888帳戶成為裡森掩蓋錯誤的保護傘
1992年7月17日,裡森手下一名交易員金姆犯了一個錯誤:當客戶(富士銀行)要求買進20張日經指數期貨合約時,此交易員卻賣出20張,這個錯誤在裡森當天晚上進行清算工作時被發現。欲糾正此項錯誤,須買回40張合約,表示至當日的收盤價計算,其損失為2萬英鎊,並應報告倫敦總公司。但在種種考慮下,裡森決定利用錯誤帳戶“88888”,承接40手日經指數期貨空頭合約,以掩蓋這個失誤。然而,如此一來,裡森所進行的交易便成了“業主交易”,使巴林銀行在這個帳戶下,暴露在風險部位。數天之後,更由於日經指數上升200點,此空頭部位的損失便由2萬英鎊增為6萬英鎊了,此時裡森更不敢將此失誤向上呈報。1993年1月,交易員喬治買進了100份本應該賣出的期貨合約,這筆交易也記入了“88888”帳戶,當天損失高達800萬英鎊。
此後,類似的失誤都被記入“88888”帳戶。裡森不想將這些失誤洩露,因為那樣他就只能離開巴林銀行。但帳戶裡的損失數額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如何彌補這些錯誤並躲過倫敦總部月底的內部審計以及應付新加坡證券期貨交易所要求追加保證金等問題,成了裡森頭疼的事情。
(二).鋌而走險,加大賭注
為了賺回足夠的錢來補償所有損失,裡森承擔愈來愈大的風險,他當時從事大量跨式部位交易,因為當時日經指數穩定,裡森想從此交易中賺取期權權利金。若運氣不好,日經指數變動劇烈,此交易將使巴林遭受極大損失。裡森在一段時日內做得還極順手。到1993年7月,他已將“88888”帳戶虧損的600萬英鎊轉為略有盈餘,當時他的年薪為5萬英鎊,年終獎金則將近10萬英鎊。如果裡森就此打住,那麼,巴林的歷史也會改變。
除了為交易員遮掩錯誤,另一個嚴重的失誤是為了爭取日經市場上最大的客戶波尼弗伊。在1993年下旬,接連幾天,每天市場價格破紀錄地飛漲1000多點,用於清算記錄的電腦螢幕故障頻繁,無數筆的交易入帳工作都積壓起來。因為系統無法正常工作,交易記錄都靠人力,等到發現各種錯誤時,裡森在一天之內的損失便已高達將近170萬美元。在無路可走的情況下,裡森決定繼續隱藏這些失誤。1994年7月,“88888”帳戶的損失已達5000萬英鎊。此時的裡森成了一個賭徒,他一邊將巴林銀行存在花旗銀行的5000萬英鎊挪用到“88888”帳戶中,一邊造假賬蒙蔽巴林銀行的審計人員。他幻想著以一己之力影響市場的變動,反敗為勝,補足虧空。
裡森買賣的是一種最簡單的衍生金融工具——日經指數225的期貨指數。這是日本225種股票的價格指數,類似於美國的道鐘斯指數。這種交易並不複雜,裡森對價值幾十億美元的日本股票和債券設定一個可隨時兌現的賭注,這種方式類似於拉斯維加斯那種被稱之為“過或不及”的足球賭博,即賭球賽的結果超過或不及某一比分,而裡森賭的是日經指數超過或不及某一點數。所不同的是,在美式足球賭博中,如果他輸了,只賠掉他的下注;而在期貨市場,交易者只需拿出一個很小的比例壓在桌上,所以得失可能超出賭注的許多倍。
1994年11月下旬或12月,裡森決定要賭日經指數不會掉到19000點以下,這似乎是一個安全的下注,因為日本經濟在30個月的蕭條後已開始復蘇.然而,1994年12月和1995年的1月,日經指數225向19,000點下跌。1995年1月17日,7.2級地震毀壞了日本城市神戶。以往曾堅如磐石的日經指數在一周內下跌了7%。裡森一方面遭受更大的損失,另一方面購買更龐大數量的日經指數期貨合約(見圖1),希望日經指數會上漲到理想的價格範圍。1月30日,裡森以每天1000萬英鎊的速度從倫敦獲得資金,已買進了3萬手日經指數期貨,並賣空日本政府債券。2月10日,裡森以新加坡期貨交易所交易史上創紀錄的數量,已握有55000手日經期貨及2萬手日本政府債券合約。交易數量愈大,損失愈大。顯然,巴林的財務已經失控,然而銀行總部卻一直為裡森的瘋狂舉動供給資金,4個星期內達8.5億美元。
(三).百年銀行,毀於一旦
所有這些交易,均進入88888帳戶。帳戶上的交易,以裡森兼任清查之職權予以隱瞞,但追加保證金所須的資金卻是無法隱藏的。裡森以各種藉口繼續轉帳。這種鬆散的程度,實在令人難以置信。2月中旬,巴林銀行全部的股份資金只有47000萬英鎊。1995年2月23日,是巴林期貨的最後一日,這一天,日經指數下跌了350點,收盤降到17885點,而裡森卻買進了市場中所有的合約,到收市時,裡森總共持有61039份日經指數期貨的多頭合約和26000份日本政府債券期貨的空頭合約,而市場走勢和他的操作完全相反,裡森帶來的損失達到8.6億英鎊,這是巴林銀行全部資本及儲備金的1.2倍,最終把巴林銀行送進了墳墓。
巴林銀行最終虧損情況表(單位:百萬英鎊)
(四).在股指期貨等衍生品交易的虧損分析裡森在日經指數期貨,日本政府債券期貨和日經225指數期權上的虧損分別為:
1.來自日經225指數期貨的虧損
自1994年下半年起,裡森認為日經指數將上漲,逐漸買入日經225指數期貨,不料1995年1月17日神戶大地震後,日本股市反復下跌(見圖2),裡森的投資損失慘重。裡森當時認為股票市場對神戶地震反映過激,股價將會回升,為彌補虧損,裡森一再加大投資,在1月16日一26日再次大規模建多倉,以期翻本。其策略是繼續買入日經225期貨,其日經225期貨頭寸從1995年1月1日的1080張9503合約多頭增加大2月26日的61039張多頭(其中9503合約多頭55399張,9506合約5640張)。據估計其9503合約多頭平均買人價為18130點,經過2月23日,日經指數急劇下挫,9503合約收盤價跌至17473點以下,導致無法彌補損失,累計虧損達到了480億日元。
2.來自日本政府債券的空頭期貨合約的虧損
裡森認為日本股票市場股價將會回升,而日本政府債券價格將會下跌,因此在1995年1月16日一24日大規模建日經225指數期貨多倉同時,又賣出大量日本政府債券期貨。裡森在“88888”帳戶中未套期保值合約數從1月16日 2050手多頭合約轉為1月24日的26079手空頭合約,但1月17日關西大地震後,在日經225指數出現大跌同時,日本政府債券價格出現了普遍上升,使裡森日本政府債券的空頭期貨合約也出現了較大虧損,在1月1日到2月27日期間就虧損1.9億英鎊。
3.來自股指期權的虧損
裡森在進行以上期貨交易時,還同時進行日經225期貨期權交易,大量賣出鞍馬式選擇權,即在相同的執行價格下賣出一張看漲期權,同時賣出一張看跌期權,以獲取期權權利金。裡森通過賣出選擇權獲得了很多權利金來支付大量追加保證金,裡森希望在一段時間內市場能夠保持足夠穩定,當期權到期時的日經225指數價格正好等於執行價,讓選擇權能夠以接近執行價到期作廢,從而使該政策獲利。採取這樣性質的策略的內在風險在於市場的突然和未預計到的波動。鞍馬式期權獲利的機會是建立在日經225指數小幅波動上,波動損失維持在收到的權利金範圍內假設基礎上,由於日經225指數大幅下跌,這不僅使看跌期權變為價內期權,而且會因為波動率的增大使選擇權價值進一步增大,從而賣方會遭受更大的虧損。因此日經225指數出現大跌,裡森作為鞍馬式選擇權的賣方出現了嚴重虧損,到2月27日,期權頭寸的累計帳面虧損已經達到184億日元。
裡森終於意識到,他已回天無力,於是便攜妻子倉促外逃。2月24日,巴林銀行因被迫交保證金,才發現裡森期貨交易帳面損失4億至4.5億英鎊,約合6億至7億美元。已接近巴林銀行集團本身的資本和儲備之和。26日,英格蘭銀行宣佈對巴林銀行進行倒閉清算,尋找買主。27日,東京股市日經指數再急挫664點,又令巴林銀行的損失增加了2.8億美元。截至1995年3月2日,巴林銀行虧損額達9 .16億英鎊,約合14億美元。3月5日,國際荷蘭集團與巴林銀行達成協議,接管其全部資產與負債,更名為“巴林銀行有限公司”;3月9日,此方案獲英格蘭銀行及法院批准。至此,巴林銀行230年的歷史終於畫上了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