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撤資對香港意味著什麼
李嘉誠一類的港資富豪曾經是穩定香港時局的重要力量,倘若他確有離開之心,或者他自己以及他的下一代不再那麼關心於香港以及內地,從香港政局的角度來說,缺少了這一個穩定時局的力量。
長和系近日的重組再次令外界關注。不過,這一次似乎是內地媒體比香港媒體關注更多。連續兩日,內地官方媒體便對於是否應該“留住”李嘉誠打起了嘴仗。事實上,一直以來,人們對於李嘉誠所謂減少在內地以及香港的投資,從來都不會用商業角度去考慮。
長江基建以及電能實業近期宣佈重組,引人關注的並不是重組的規模有多大,也不是能夠為長和系帶來多少即時入賬的利益。而是人們關注新重組之後的電能實業將消失,併入在百慕大群島。自此,長和系旗下的所有公司的註冊地都沒有在香港。
不少分析再次關注李嘉誠的這一舉動,認為這是李嘉誠將資產遷移出海外的一大表現,再次證明李嘉誠要“逃離”大中華市場的決心。不過,若從商業角度上來說,李嘉誠無論是增加海外投資,或者是上述的遷冊行為,都是偽問題。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吸引眼球的一個炒作而已。
遷冊不代表轉移資產
人們在談及李嘉誠撤離內地以及香港之時,通常有兩個理由,第一是以轉移註冊地。以此前長和系的世紀大重組為例,為了讓長實以及和黃合併,長和系先重組了長實,在並購和黃,最後在分拆出兩家新的上市公司。過程當中,將公司註冊地變為開曼。在香港專門從事離岸公司業務的律師Jaron對橙新聞表示,簡單將公司註冊地的轉移視為公司業務撤離是種誤導,例如長和系這樣的所謂遷冊,只是為了能夠讓公司成功重組以及分拆。
在現行的香港法律當中,若長和系希望完成上述的重組,需要付出很大代價,而通過上述複雜的過程,將公司“遷冊”開曼,這令重組事宜節省許多代價。“按照香港的公司法,就若長實和黃要合併,就必須要用現金去收購對方,但開曼沒有這種要求”和黃董事總經理在彼時對長和系的世紀重組如此說到,按照開曼的法律,上述的合併,簡單來說,就是通過交換股份的方式完成。
業務早就在海外
另外一個認為李嘉誠撤離內地以及香港的理據是,李嘉誠減少了在內地以及香港的投資,而這更是一個明顯不是從商業角度考慮的理由了,很多人好像才突然醒悟到為何李嘉誠在海外的業務比重如此之多。
事實上,李嘉誠投資海外的歷史悠久,尤其是在歐洲,而海外資產主要由和黃持有。橙新聞的記者統計,在2008年,當時和黃的歐洲業務收益雖然已經占整體的40%,但這主要是來自毛利較低的零售業務所提供的收入。盈利能力上,彼時的歐洲業務EBIT僅占整體的12%,反觀香港及內地的EBIT則占整體逾20%。此後幾年,歐洲的EBIT占比一直徘徊在17%左右的水準。
自2012年開始,和黃的歐洲業務才逐漸成為集團業務的主力。歐洲EBIT的占比升至逾30%左右(2011年為29%,2012年為34%)。反觀內地及香港的EBIT占比則沒有增長反而降低。
有如此的變化並非是從內地以及香港撤離資產,而是因為海外業務投資越來越多,而2008年之所以是一個分水嶺,那是因為歐債危機給了李嘉誠機會,熱衷公用事業的他,也只有在一個地區出現危機的時候,才能購買到公用事業的業務,例如電網、供水網路等等。
橙新聞的統計,資本投入的比重更能體現李嘉誠對歐洲的情有獨鐘,根據資料,在2010年至2013年9月期間,長和系總共在內地及香港以外的國家和地區進行了10次收購,涉及金額約1445億元,當中歐洲地區的投資占比高達97%。
政治的問題想用商業的角度分析
近日新華社旗下《瞭望智富》發表題為《別讓李嘉誠跑了》的文章,引起市場關注,今日中證監旗下的《證券時報》亦發表標題為《讓李嘉誠大大方方走天塌不下來》的評論文章,指任何企業都有社會責任,但李嘉誠不比別人負有更多的義務,即使他特定時期從內地獲取了財富,也不應成為他承擔額外義務的理由。兩家媒體為李嘉誠打起了嘴仗。
其實,無論是從公司註冊地的遷移,還是從內地以及香港業務比重下降的角度,說李嘉誠撤資內地以及香港,有些道理,但卻有不夠充分。很多人都知道不能如此去證明李嘉誠撤資,其實大家都是用商業的角度去分析一個政治上的問題。
在香港,人們之所以如此緊張李嘉誠的一舉一動,不僅是因為他的財富能夠左右香港的經濟,也是因為他代表的港資商人在香港政壇上的影響力,李嘉誠一類的港資富豪曾經是穩定香港時局的重要力量,倘若他確有離開之心,或者他自己以及他的下一代不再那麼關心於香港以及內地,從香港政局的角度來說,缺少了這一個穩定時局的力量。
也確實,李嘉誠現在看起來不像以前那樣那麼關心政治了,儘管每一次都會說支持政府,但他不像其他富豪,或者新興的富豪那幫,積極站在政治紛爭的前線。但這位被香港市民戲稱為《李特首》的重量級人物,他跑了確實天塌不下來,對香港以及內地來說都是一種損失。也是因為如此,每一次李嘉誠的動作都牽動著香港以及內地民眾以及媒體的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