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新聞
首頁 > 新聞資訊 > 行業新聞

發展新質生產力 塑造發展新動能

更新时间:2024-08-05 11:15:12   浏览次数:373

高品質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在強調健全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體制機制時,提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健全相關規則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係,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這一戰略決策體現了黨中央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精准把握。實現高品質發展,必須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破除阻礙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一,生產力是指人類在生產過程中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它由三個關鍵要素組成:勞動力、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生產力就是生產要素內部及其之間以一定的結構組合而形成的有機系統,勞動者是生產力的主體,勞動工具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標誌,勞動對象是勞動直接作用的物件。生產力是隨著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發展的。當新的科技出現後,隨著勞動者勞動能力的新提升、勞動對象的新變化、勞動資料的新變革,三者之間的優化組合也發生了變革,生產力便提升到一個新的更高水準。生產力為人類社會提供物質基礎,是推動歷史不斷向前發展的關鍵因素和決定力量。
 
生產關係是指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經濟關係。這些關係決定了生產資料的佔有、使用和分配方式,並對生產力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生產關係的變革,使之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如果生產關係不能及時調整,就會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障礙。因此,生產關係必須隨生產力的發展不斷調整和變革,以促進生產力的持續發展。改革就是對生產關係的調整,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生產力的發展需求。
 
二,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努力尋求科技的突破性創新。科技創新是提高生產力水準的關鍵,技術革命性突破是實現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途徑。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要科技的突破性創新,通過不斷推進科技創新,推動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廣泛應用,可以顯著提升生產力水準,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實現高品質發展。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將科技創新更為高效地轉化為產業創新。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過程,既表現為新興產業的不斷崛起,也表現在傳統產業實現深度轉型升級。科技創新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源頭,但科技創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需要通過產業創新來實現,即在科技創新的基礎上,通過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帶動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和生產效率的提高,最終形成新的更為先進的生產力。
 
三,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係。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調整與新質生產力不相適應的生產關係,進一步釋放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潛力。應通過優化制度設計和統籌政策安排,不斷激發市場主體的創新活力和發展動力,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促進生產力進步,實現高品質發展。
 
為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良好創新環境。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機制,促進創新資源的集聚和流動,形成良好的創新生態系統。特別是要加強政府、企業、科研院所和社會的協同合作,為形成新質生產力構建良好創新環境,形成創新合力,共同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為實體經濟發展形成良好金融支撐。金融市場在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應鼓勵和規範發展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基金作用,發展耐心資本,為創新型企業和新興產業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穩步開展金融創新,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
 
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基金在引導市場資金投向新質生產力方面的重要作用。通過設立專項基金,支持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和綠色發展,引導社會資本投向新質生產力。